何以中国丨这只“陶蛋蛋”不简单!乌孙勇士的水壶竟是战场“黑科技”
小口大肚长得萌,能装奶茶能“听风”。
在新疆博物馆的展厅里,一只土黄色的“胖陶蛋”静静地陈列着。别看它如今岁月静好,两千多年前,它可是乌孙勇士不可或缺的随身神器——茧形陶壶!
这件茧形陶壶出土于伊犁夏塔古墓群,形似一枚放大的蚕茧:高20厘米,腹径18厘米,壶口直径6.5厘米。仔细观察可见壶身并非完全对称:一侧圆鼓饱满,凹平处还留有清晰的磨痕。这样的造型便于稳当地悬挂腰间,凹平处紧贴身体也更加舒适。
壶肩部装饰着形似蚕首的泥条堆塑,其设计灵感源自游牧民族传统的皮质容器——皮囊壶。最初的皮囊壶由皮革缝制,轻便耐用,适合马背生活。随着游牧部族逐渐定居,陶制仿品应运而生。这件陶壶虽略显粗犷,但造型流畅,处处体现着草原民族的智慧与审美。
陈列于新疆博物馆的茧形陶壶。天山网-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
战国至秦汉时期,茧形壶(又称“鸭蛋壶”)曾广泛流行。其独特的小口大肚设计兼具实用与军事价值:小口防洒、大肚能装、低重心稳固,是理想的盛水、储酒容器。更巧妙的是,它还能作为军事监听器使用。
《墨子·备穴》记载的“伏罂而听”战术,正是利用这种陶壶的共鸣特性:蒙皮壶口可放大地下挖掘声,帮助判断敌军地道方位。在战国秦军中,茧形壶因兼具储水和“监听”功能而成为标配装备,直至汉代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这件茧形陶壶,不仅是一件融合实用与智慧的古代器具,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生动见证。
夏塔古墓群还一同出土了彩绘陶壶、陶罐、陶杯、陶灯等生活用具,以及镶宝石金戒指、金饰件、铜刀、铁犁铧等珍贵文物,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。其中铁犁铧与中原形制一致,这些考古发现,证实了中原文化对西域的深远影响。
这件小小的“陶蛋蛋”,跨越两千年时空,无声地诉说着乌孙人的生活智慧、军事策略,以及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。
监制:丁涛
统筹:冯婷、喻鹏涛
策划:葛惠芹、廖映月
编辑:王荣
制图:李娜
出品:新疆日报社(集团)
指导单位: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
协作单位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
支持单位: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